22.08.2025 10:42:21 作者:侯秀丹、辛华、董冬旗 浏览数:0
近日,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全国决赛成功举办,我校学子共斩获国家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6项,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与突出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创新创业类赛道中,我校共获得一等奖三项,分别是动物医学院郭莉莉、张莉平老师指导的《克“菌”致胜——沙门菌galU基因通过UDP-葡萄糖代谢介导耐药致病协同调控的作用机制研究》,聚焦沙门菌感染问题,首次解析galU基因双重调控机制,构建全国沙门菌耐药与毒力数据库,为减毒活疫苗研发奠基,已申请专利9项、发表高水平论文7篇、获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奖;动物医学院刘拂晓老师指导的《A型塞尼卡病毒顺式作用复制元件核心保守序列的研究》,着眼A型塞尼卡病毒复制机制,揭示cre元件作用的位置非依赖性,证明核心基序相关残基的保守性,为开发候选减毒疫苗株奠定理论基础,以及动物医学学院张传美、李沛霞老师指导的《“检”微知著——生物疫病全预混冻干检测试剂盒的研发》,突破传统检测局限,开发出多重多联、性质稳定的试剂盒,实现生猪疫病“一站式”精准检测,申请专利8项,发表高水平论文7篇。
此外,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赛道中共获得一等奖两项,分别是刘妍玲、孙晓凤老师指导的《岩藻糖改变的肠道菌群缓解OTA暴露小鼠原始卵泡损伤的研究》,基于机体“肠-性腺轴”机制,证明岩藻糖改变的肠道菌群能够缓解赭曲霉毒素A对小鼠的生殖毒害,为岩藻糖应用于牲畜饲料、绿色解毒提供了理论依据;农学院李宪翔、生命科学院侯丽霞老师指导的《C3H介导绿原酸合成促进葡萄果实转色的功能研究》,聚焦葡萄果实转色问题,首次揭示绿原酸合成关键酶C3H介导绿原酸合成在葡萄果实花色苷积累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葡萄果实转色,为开发植物源转色调节剂提供理论支持。
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CULSC)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科竞赛排行榜的竞赛,是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生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倡议指导下设立的全国性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分为创新创业和科学探究两个类别。旨在持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进一步拓宽科学视野,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深入推动生命科学学科的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